找到相关内容902篇,用时2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漫说中国佛教的弥勒上生信仰

    ,也是演说这一内容。其余的乐器,也演说一些佛法,包括“十善,四弘誓愿”,“赞叹六波罗蜜”,“演说,空,无常,无我”,其范围既涉及大乘修习,也有二乘的观念。这当是为了铺展“无上正等觉”的兼容精神,...,而这两门佛学都奠基在有部论著的传播上。上述有关弥勒传说的序言,均出自道安的手笔。在《婆须蜜集序》中,还特别表达了他的想象:“兹四大师(指弥勒及其三位后补者)集乎一堂,对扬权智(权智,指俗),贤圣...

    杜继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466382.html
  • 瑜伽行派之「无种姓」思想初探——以《瑜伽师地论》为中心

    经》中所说:「一阐提者,不信因果无有惭愧」有类似之处,都是无惭无愧的一类有情。  第四类不住种姓补特伽罗是不信解佛所说法,如论云:  一切种圆满分明称当道理,美妙殊胜易可解了;或依,或依集谛,或...

    释长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0867076.html
  • 《释量论》简介

    指的是圆满的自利身,“救护者”指的是利他,即佛的事业。“善逝”就是已经很完善的度到彼岸,指的就是灭谛跟道谛。由修福智二资粮,灭除跟集谛,以道谛来达到灭谛,所以“善逝”直接指的是灭谛或者是佛陀的涅槃...神通,就显现神通,陈那菩萨也拿他没办法。那时,陈那菩萨认为自己是一个大乘修行者,却连一个众生也没法调伏,就说:“轮回这么,我没法延缓轮回的时间,众生的心又到处飞扬,我还是放弃菩提心来断除轮回。”然后他...

    见悲青增格西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35267593.html
  • 十八空义解释

    遮有,故名为无法。若实有无法,则名为有。是故说一切法有相。知相者,法智,比智,能知。集法智,集比智,能知集谛。灭法智,灭比智,能知灭谛。道法智,道比智,能知道。及世俗善智,能知、能知集、能...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 法相总整理(续)  十九、十八空义解释  何以要学空观?行者修四念处以空法,皆应观无常、、空、无我。因众生身中多著净颠倒,受中多著乐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82167784.html
  • 周叔迦:唯识研究(2)

    中就苦集灭道四谛,每有“法智”“类智”成八晶;每晶又先成就“忍”,后成就“智”,便成十六心。便是观的真如得“法智忍”,由“法智忍”证“法智”,由“法智”证“类智忍”,由“类智忍”证“...能随众生的根来教化他们。  “无著行”便是修行“方便”。对于空有两端,通达无碍;对于一切事佛求法度生的事修行,心不厌足;却又了知一切法是寂灭相,毫无所著。  “尊重行”便是修行“愿”。因为尊重善根,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51668372.html
  • 解读佛教文化:唐代佛教(1)

    灭(空)二。它把人的一生看作只是一个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,始终贯穿着一个“”字。诚然,生、老、病、死在人的一生中是免不了的,也是不足为奇的自然现象,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在一生的境遇上,...的工具不是很明白了吗。佛教依然还是抓着这个“”字,指出脱离苦海的道路,那就是、集、灭、道的所谓“四圣谛”。其中最重要的一叫做“灭谛”。“灭谛”又化名为“涅槃”,意义是无地、安宁地、对来世大...

    范文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94468850.html
  • 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

    不作的问题,意触和三事与合触、慢和自执与不寂静,业和不律仪与律仪、不净观乃至无学道等的已未得成不成就等关系,除等和法处法的三科所摄分别,三科和五位分类与一切法关系等问题。第五《见纳息》,广释无施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74969163.html
  • 华严一乘法界图

    成实性故。地论言。随顺观世谛。即入第一义。是其事也。此义在三乘。亦通一乘。何以故。一乘所目故。若约别教一乘。略说十门。所谓因缘有分次第故。一心所摄故。自业成故。不相舍离故。三道不断故。观前后际故。三...相者。如上说。问。缘起一言中。诸法无二。即显了乎何须多门。答。体解即是。不须远求。是故经言。淫恼痴性即是菩提。如是等迷极远。是故佛教七种以外。别有菩提。三无数劫。如说修行。乃可得度。为迷之者须多门说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76960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大乘起信论述解(1)

    心,发四弘誓愿。”   四弘誓愿的根本,依四谛而起:   (一)-小乘但审察世间真实不虚;大乘则已知世间,欲令  一切众生都能离得乐,即“未度者令度”,又叫  “众生无边誓愿度”。   (二)...”。   未出家前,听闻有一位富那奢尊者,道证深邃,识见高远,于是马鸣菩萨就去拜访他,说: “世间言论,我能毁坏,如雹摧草,屈则斩舌。”   此时,富那奢尊者慢条斯理的回答:   “诸佛法中,不出二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970233.html
  • 论天台智顗的“文本”概念

    》,《大正藏》33册,页701中:以迷理故,菩提是烦恼名集谛。涅盘是生死名。以能解故烦恼即菩提名道谛。生死即涅盘名灭谛」 ...地构成实相。透过这个方法,在空观之中吾人去掉原来对于文本固定含义的执着;在假观之中吾人明白文本必在其特定的存在脉络而显现;明白上述空假二观为方便法,而能往复运用空假二观来解读文本时,称为双照二;在双...

    郭朝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870240.html